[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过好语言生活 享受幸福晚年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2022-10-02 12:40:00
分享:

  编者按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是“中国老年节”。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数量多、速度快、差异大、任务重的形势和特点,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明确了积极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老年人语言生活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身心健康,是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的基础性条件,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

  老龄化,在当代具有全球性趋势;关爱老年人生活,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我国是老年人口大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6亿。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目前生活状况整体较好。老年人家庭地位比较稳固,独立性和话语权较高;居住条件较好,大都拥有独立房间,且房间电器配备较为现代化;休闲方式丰富多样,包括旅游、棋牌活动、读书看报、散步聊天、种花草养宠物等;邻里关系和谐,经常相互走动互相帮助。

  上述调查反映了老年人的整体生活状况,但对老年生活核心内容的语言生活仍缺少必要的关注。语言生活,简而言之就是以语言文字为桥梁而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个人活动。语言生活的质量高低和优劣对于老年人的生存状况、生活品质、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身心愉悦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老年人语言生活状况

  为了解老年人的真实语言生活状况,笔者课题组于2022年8月在江西、广东、江苏、重庆等省市的30余个城市和农村展开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455份。问卷样本中,男性占48%,女性占52%;农村占46%,城市占54%,其中城市老人中有31%是为帮子女照看孩子和家务而从农村来到城市的;60~65岁占30%,66~70岁占25%,70~75岁占18%,76~80岁占11%,81~85岁占11%,86岁以上占比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0%,中学(中专)文化程度占31%,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占9%。调查对象整体上是低文化程度、80岁以下老人占多数。

  调查发现,部分老年人的语言生活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在语言能力方面,多数老年人在社交中不存在语言障碍,但仍有37%的老年人在家庭之外的人际交往中经常存在因方言差异等带来的语言不通问题。在交际对象方面,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对象主要是中老年人,与中青年特别是青少年交流明显不够,83%的老年人很少与青少年交流,60%的老年人甚至与子女和孙辈的交流都比较少;70%的老年人表示与中年人交流有代沟,88%的老年人表示与青少年交流有代沟。在说话时长和交流意愿方面,46%的老年人表示每天说话的时间比之前减少了,43%的老年人表示主动交流的意愿比之前降低了。在网络交际方面,很多老年人会使用手机购物、查询信息、社交聊天、娱乐等,也有41%的受访老年人表示用手机只打电话,基本不会做别的事;会使用微信的老年人占47%,但会使用微博、邮箱等其他网络应用的老年人只占5%,绝大多数老年人(88%)还是习惯于使用电话进行联系和交际。在了解流行语和新词语方面,只有1%的受访者表示很熟悉,有84%的受访者表示基本不知道。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老年人语言生活的局限主要表现为:跨方言交际有困难,与晚辈交流少,与年轻人有代沟,说话时长减少,说话意愿降低,数字产品和新媒体使用不够熟悉,与流行语言文化之间有距离。

  身心变化是重要制约因素

  多数老年人从内心渴望跟上语言生活的时代步伐,但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原因的制约又使部分老年人不愿意积极参与社交语言生活。

  生理老化导致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有所下降,如听力、视力、记忆力、发音能力、词汇检索能力、话题把控能力、语言产出流畅性、句法使用复杂性、语言理解准确性等方面,都随着年龄增长而有不同程度下降,这使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在社会交际中存在语言使用的实际困难。

  社会角色的变化影响了老年人的语言生活环境和意愿。每个人一生中都要扮演很多社会角色,这些角色通常连续性地排列着,每个角色都和一定的年龄或生命阶段相联系。衰老会引发某些角色的丧失或中断,比如老年人从家庭、单位、社会的主角变为配角甚至“无角”,这往往成为部分老年人郁郁寡欢甚至自我封闭的重要原因。老年人构成一个亚文化群体,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可以找到共同语言,更容易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但与群体外人员有较明显的心理距离,因此老年人往往缺少与年轻人交际交流的主观动力,有时甚至刻意回避与年轻人的交流。

  此外,很多随子女进城的老年人,由于环境陌生、方言障碍带来社交机会很少、交谈对象单一、交谈话题狭窄等问题,这都可能导致老年人被无形地孤立和内心的孤独,从而使他们缺乏健康多彩的语言生活。

  协力优化老年语言生活

  生理老化是自然规律,但心理状态是可以调适的,老年人只有克服主观心理方面的障碍才能过好语言生活,家庭和社会需要为老年人过好语言生活创造便利条件。

  第一,排除自我封闭心理,主动参与交流。老年期是人生中最成熟的一个阶段,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积聚了大量有形和无形的知识财富。哲学家叔本华认为,老年人的阅历使其具有一种驾驭全局的整体性视角。老年人思考问题比较全面,处理问题比较慎重,能真正做到深谋远虑,高瞻远瞩;老年人德高望重,情感深厚,乐于奉献,往往成为单位、集体、家庭的核心和支柱。社会角色变换有其客观必然性,老年人可以主动参与其他形式的社交,重构最适合自身的新角色,这是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活力、提高幸福指数的不二法宝。

  第二,主动开展学习训练,提升语言能力。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语言学习训练内容和方式,常见的有:(1)朗读诗词散文,这样既有助于锻炼发音系统的机能,还能陶冶身心。(2)坚持阅读,并对一些长难句进行适当分析,增强语言加工处理能力。(3)坚持讲故事,锻炼记忆能力,提升叙事能力。(4)学习第二语言,延缓老年人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衰退。多项调查显示,作为改善衰老过程和减少衰老缺陷的几种非药理学策略之一,语言学习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和自尊,增加社交机会,而且能够显著改善老年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治疗与康复工具。

  第三,跨越数字鸿沟,促进交际交流。面对数字时代眼花缭乱的手机应用,不少老年人陷入深深的数字鸿沟,出行、购物、就医、交流、获取资讯等都受到极大限制。实际上,数字产品也有其人性化的一面,不少手机应用都推出老人版、大字版。积极使用数字产品对于老年人日常交流、语言学习都大有帮助,甚至能够成为延缓衰老的“百宝箱”。消除了数字障碍的老年人,不但生活更方便,自信心也大大增强,而且与年轻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也更近。比如经常使用朋友圈、视频聊天的老年人,生活更充实,对年轻人的喜怒哀乐也更熟悉,也让年轻人更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无形之中就增进了代际之间的情感。

  第四,多方共同关爱,优化老年语言生活。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践行传统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帮助老年人过好每天的生活,包括语言生活。在家庭中,年轻人要多关心长辈的心理需求,多介绍生活中的逸闻趣事,也要鼓励老年人多说话,多交流,有条件的还可以写写回忆录,对老年人的“唠叨和啰唆”不要流露出厌烦的情绪;长年生活在外地的儿孙可以借助便捷的现代通信手段主动联系老年人,既促使老年人多说话,使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年人的生活不那么单调乏味,又能推动老年人熟练使用数字产品,推动老年语言生活高质量发展。各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社区要落实好国家的老龄事业发展政策,为老年人提供便捷适老的活动场所,积极组织各类老年文体活动,引导老年人常出户、广交友、多唠嗑,保持身心愉悦。学术界要加强对老年人语言的研究,探究各类老年人的语言特点以及与之沟通的语言技巧。总之,家庭、社会组织和学术界对老年人的共同关爱,是保障老年人过好语言生活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好坏是衡量社会治理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指标。过好老年语言生活是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的基础性条件,这不仅需要老年人以积极的心态广泛参与社交活动,主动融入日新月异的时代生活中,更需要社会各界关注关爱老年人,为老年人创设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和社会氛围。“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老年期是一段很长的生命历程,任何人都无法绕过这段旅程,愿所有老年朋友都能愉悦地享受这段美妙的夕阳晚景。(作者:刘楚群、夏学胜 分别系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光明日报》(2022年10月02日05版)

关键词:重阳节,中国老年节责任编辑:裴妥